李凯军:在金属上雕刻的“大国工匠”

2018年09月07日 第一汽车集团报

记者  于春燕/文   李 军/摄影

        工匠精神就是对完美的孜孜以求

  “模具平滑光亮,是他一遍遍抛光而来;制件精度分毫不差,是他细心雕琢而成;模具工艺的改进,是他从体力冲锋到脑力创新的跨越;徒弟们成为公司生产的主力军,是他以情传授结的硕果。”这是 2017年3月21日在“中国汽车业十大工匠评选颁奖盛典”上给予李凯军的颁奖词,准确地勾画出李凯军出类拔萃的大工匠风范。

  工匠精神指的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他们的共同点是: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细节有很高要求,不厌其烦地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因此有人说:工匠精神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全神贯注

  李凯军正是如此。他凭着对工作满腔的热爱,凭着对自我的极致要求,刻苦钻研模具制造专业知识,练就出高超的钳工技术,加工制造了数百种优质模具,尤其是出色完成了重型车变速箱壳体等高难度压铸模具的制造,在我国高、精、尖复杂模具加工方面独具特色。“工件只要出自我李凯军之手,就不允许它有瑕疵。”他说:“实际工作中没有人会要求你必须把每一个模具做成精品,除了你自己。把东西做好主要源于我强烈的自尊心,守住我心里给自己设定的底线和标准。当然,周围人对我的夸赞也让我有更多的满足感。”

  对李凯军来说,对完美、对极致要求也是性格使然。 他给记者讲了他小时候的一件小事:他家里修房子时,准备的砖头就散乱地堆放在院子里,谁也不会去注意,但李凯军可看不惯,他一块一块把那些杂乱无章的砖头码起来,齐刷刷地靠在墙边,他说,这样他才觉得顺眼、对劲,在他看来,让心里愉悦,累点儿也无所谓。

  “人刀合一”就是心手契合的极致境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凭借对工作近乎痴迷的热爱、对完美始终如一的追求及远远超出常人的艰苦付出,让李凯军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技艺,磨炼出“人刀合一”的非凡功力。

  有一次,在加工德国大众的检具时,由于当时厂里数控设备陈旧,而且没有三维数据,机床无法加工,无法满足将误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内的技术要求,厂领导自然而然地想到他们的“定海神针”李凯军——他或许会有办法!艺高人胆大,“人刀合一”的李凯军对超差检具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手工修磨,终于将误差锁定在0.01毫米以内,成功通过德方认证。

  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李凯军,靠的不仅是对极致的不懈追求,更是常人想像不到的艰苦努力。作为一个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模具钳工,必须要有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专注和严谨,才可以做到精准地去控制一把锉刀。“只有操作上练精肯定不行,动刀前一定要先看、先琢磨。锉刀的每一道纹路,经过操作面的每一个瞬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人刀一体。”李凯军告诉记者,带了许多徒弟的他如今已不需要整天都工作在钳台上,模具投产前的策划和验收评审、重难点项目的攻关占去了他很大一部分精力。但在重要的项目上,李凯军仍坚持上手操作。但是直到现在,他依然坚持不断练习锉削基本功,他也这样要求他的每一个徒弟。为了保持手的稳定性,把操作推向极致,李凯军已经坚持20年滴酒不沾。更令人惊叹的是,由于常年的手工打磨、抛光,李凯军的手指指纹已被磨没了……

现场指导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李凯军是技压群雄的顶尖高手,也是日常工作中全身心投入的“拼命三郎”。在一次奔腾轿车缸体低压铸造模具的钳工制造任务中,为了保证打磨精度,李凯军曾将半个身子钻进300多度高温的模具型腔内,忍着烫伤疼痛,记录间隙数据。李凯军说,最忙的一年他仅休了4天假,为了抢生产任务,加班熬夜是常态。经常的彻夜不眠让他在30岁时就过早患上了高血压。繁忙的工作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辛苦的妻子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有丈夫,消除邻里们的闲言碎语,就想能在晚饭后和李凯军像别的夫妻一样也在小区里散散步,可对似乎永远忙不完的李凯军来说,这常常只是一种奢望……

  “绝活儿”就是令人拍案叫绝

  李凯军对工艺的严苛追求更像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从他进厂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利用午休和下班时间学习模具结构知识,练习车、钳、铣、刨、电焊等技术。入厂仅7个月,李凯军就独立完成CA141发动机盖板模具的制造。他完成的这套模具技术要求高,尺寸误差小,得到质检员的由衷称赞,被定为一等品。李凯军至今还记得那件模具筋槽的亮度,“上面映着我的脸。”他骄傲地说。

  钳工的基本功之一就是锉削。在李凯军劳模工作室内摆放着一件“艺术品”,它完全可以代表锉削技艺的全国最高水平,这件“艺术品”就出自李凯军之手。那是2000年,李凯军代表中国一汽赴无锡进行交流展示。活动期间,他经过4个多小时的精雕细刻,把一个圆球通过纯手工的方法,锉削成了正十二面体——尺寸精度达到正负0.01毫米,0.01毫米是什么概念?就是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六分之一!经过他锉削抛光后如镜子一般光亮的工艺品呈现出来的这个正十二面体,把在场那些见多识广的专家们彻底征服了。这“艺术品”刷新了见多识广的专家们的认知——在他们看来,这在手工界简直不可能!因为他们都知道,制件属立体加工,空间基准难找,定位测量困难,机械和数控设备都无法加工出来。李凯军就是用他自创的“指压寸动法”,手工锉削而成,专家们说:这是千锤百炼的真功夫!

  2007年,李凯军在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的节目中向全国观众亮出绝活儿。那一次他手持风动工具在一只生鸡蛋上刻上 “工人”两个字,鸡蛋皮被刻掉,里面的薄膜却完好无损,那种极度的精准令人拍案叫绝!

  “大工匠”就是企业的金字招牌

  多年来,李凯军作为企业的闪光名片,早已成为他所在的企业——一汽铸造模具厂拼抢压铸模具市场的一块金字招牌。入厂29年,李凯军制造的模具,几乎“套套有改进、件件有创新”,其中多项填补了国内模具制造技术的空白。如今,其负责生产的模具已远销美国、加拿大、西班牙、俄罗斯……而这位中国工匠的名气,也随之远播海外。

  奥迪 A4是一汽—大众的主打产品之一,其中的发动机点火线圈支架由东方压铸有限公司承制。为订做点火线圈支架的压铸模具,这个在国内压铸行业被称为“小巨人”的企业,到南方沿海城市转了一大圈,找了许多模具厂家,都没人敢接这个棘手的活。后来,他们得知一汽有个李凯军,压铸模具活干得很漂亮。于是,他们找上门来。由于事关重大,在制造过程中,他们一遍遍地前来“探班”,生怕有闪失。结果,李凯军凭着精湛的技艺,圆满完成了点火线圈支架压铸模具的制造任务。对方当场表示:“这套模具我们另加1万元。以后我们的活,还让这个小伙子干。”果然,此后东方压铸有限公司陆续为一汽铸造模具厂拿来价值300万元的活。

  许多厂家知道一汽铸造模具厂有个高手李凯军,纷纷到厂订做压铸模具。李凯军加工的模具,以其完美的外形、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信任,为企业争取了大批的模具订单。近年来,他完成国内外各种复杂模具二百余套,总产值8000多万元。其中,创新成果百余项,节约经济价值达600多万元。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独创的一套手工工具及操作技巧为企业开辟了发泡模具的新市场,此模具是厂里重要的效益增长点。产品附加值高出其它模具几倍,李凯军解释说,“模具的多功能键处一定要平滑, 而且要透过光线折射来检查凹凸缺陷才行。这处需要用8块电极拼凑加工而成的局部,要达成整体化一的加工效果,他采用特殊手段用0.15毫米的钻石磨头一点点去打磨,这种精度对操作者的要求极高。

  仅此一项就创经济价值242万元,变速箱上盖模具的改进成果获全国大城市创新、创效成果大赛银奖;他独创的“大型模具装配法”、“复杂水路加工法”成功地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师父就是如师如父

  一花独放不是春。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站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李凯军先后培养出多位高徒,在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其徒弟朱伟东夺得了钳工个人第一名,与其他另两位徒弟共同取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一举包揽钳工组团体和个人两项金牌。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又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李凯军的徒弟刘岩一举夺得了钳工赛项第一名的好成绩!据了解,在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共设立五次钳工赛,他的徒弟就包揽了两届的钳工状元!李凯军还积极奔赴各地企业开展技术帮扶、举办技术讲座,迄今已有逾10万名学员从中受益。

言传身教

  “工匠精神”的传承,重在言传身教,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要传递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 作为一名首屈一指的大工匠,传承精神、传承技艺是李凯军的行为自觉。这些年来,“李凯军工作室”已经成为模具厂高技能人才的“黄埔军校”。李凯军认为:传道授业不仅仅是传授高超的技艺,更要注重个人职业素养的提升。在对徒弟的悉心培养中,他既有严格管理的“铁腕”,又有体恤爱徒的柔情。在徒弟们的眼中,李凯军给了“师父”这个概念的诠释堪称完美: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这些年,他花在徒弟们身上花的时间还比陪女儿的还要多。“女儿小的时候,每次看到我正常下班回家都高兴得跟过大年似的。”李凯军说。

  面对日复一日枯燥的抛光、研磨等工作,李凯军的几个徒弟也不免心生浮躁。一个徒弟对李凯军说:我再苦练,也就是掌握了一项大家都会的普通技术。李凯军单独找他谈心,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没什么技术像‘武功秘籍’那样只有你一个人会,但你可以通过练习、琢磨把普通技术做到极致,这样你就有了别人所没有的‘一技之长’。”

  为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李凯军连续几年把自己的奖金拿出来和大家共享,他还自己出资组织各种形式的拓展训练和野外郊游。令他备感骄傲的是:如今他的徒弟们都已成长为企业的顶梁柱,近几年,他们几乎包揽了各级别技能大赛工具钳工的前几名,其中,朱伟东还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追求极致的李凯军不仅是五尺钳台前的顶尖高手,事事追求完美的李凯军在工作之外也是一众徒弟们眼中的“偶像”:李凯军在他热爱的运动上也是,足球、篮球、排球样样在行,现在他以打羽毛球为主,并且身手不凡,在集团每次参赛都名列前茅。他经常对徒弟们说:不论做什么都要认真去做,要不你就别做,做就得做好,包括玩,如果连玩都玩不好,干活也不会怎么样。

  “极致标准,极致要求”,这既是李凯军始终如一的追求,也是他自身作为远近闻名的“中国工匠”的真实写照。现在,徒弟们的工作已较李凯军年轻时轻松许多。一方面,厂里引进的很多自动化设备,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钳工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如李凯军所说,“我和一些老钳工将模具钳工制造的路线、流程‘趟’了出来,慢慢形成了体系。”即便是这样,李凯军还是常常把锉刀拿在手里,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是一个匠人多年养成的行为习惯,更是他们技艺精湛、本领高强的核心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