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超:创新求变 打造一汽澎湃动力

2018年12月03日 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

  他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自主创新的第一线,开拓新能源事业是他的根本目标。他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高性能电驱动系统是他始终不渝追求的梦想,而这一梦想需要莫大的创造力和执行力。他以舍我其谁的气魄,打造了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48V等电驱动总成,搭载一汽全系列产品。他开发的高性能电驱动系统甚至优于宝马i3和韩国LGE,在目前国内当期系统中尺寸最小、重量最轻、水平最高。此外,他完善供应商体系,扩充生产与采购资源,夯实一汽电驱系统产品的开发基础。他就是一汽新能源开发院电机电驱动研究所所长赵慧超。

  

  打造一汽新能源汽车“心脏”

  电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决定了整车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驾驶性等方面的竞争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在早期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深耕技术,于2016年成功投产国内首款P2构型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其电机和电机控制器均为一汽自主开发。该款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搭载红旗H7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投产当年销售500台。节油率与丰田Prius相当。国内长安、江淮等公司也在开发,但均未成功;看到自己产品驶入大街小巷,承担各种大型活动任务的时候,赵慧超激动万分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为一汽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就这样,赵慧超和他的团队加快步伐,自主开发完成一汽集团首款纯电动动力总成,该款电驱动产品为国内当期市场上尺寸最小、重量最轻、性能最高的140kW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电机和控制器自主设计及开发,减速器外购,电机功率密度4.1kW/kg,为国内最高水平,优于宝马i3和韩国LGE电机,2018年6月SOP,首用车型奔腾X40于2018年9月上市;

  同时,自主开发国内唯一的48V电机系统,2019年8月投产。与博世、法雷奥、大陆等公司相比,性能相同,效率高10%以上,重量轻30%以上,采购成本低25%以上,是民族工业在48V领域唯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他深度参与A0纯电动产品开发项目、红旗纯电动轿车产品开发项目、商用车开发项目等合作二次开发项目,为一汽新能源汽车保驾护航。

  敢于创新挑战“不可能”

  为筹备电驱动系统研发团队,赵慧超每年必亲赴高校选拔人才,新进的员工们怀着对工作的高度热情,常常提前到岗,然而令他们感到诧异的是,赵慧超已经带着团队中的几位前辈在会议室研讨技术发展方向。至今,他带领团队定义了混合动力技术路线、48V技术路线、EV技术路线及轮毂电机技术路线,并开展IGBT及电驱动公司的产业化落实工作。在项目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赵慧超坚持主动加班到深夜,那时,办公室电话铃声21点30分都会准时响起,那是赵慧超上初中的女儿在跟爸爸道晚安,大家看在眼里,更是团结一致,奋力工作。与供应商探讨技术时,赵慧超的肚子经常不由地咕咕作响,赵慧超笑道:“看来我肚子里的蛔虫也在参与我们的讨论了啊!”,然而,大家清楚赵慧超刚从外地出差赶回,还没来的及吃上一口饭。

  由于集团目前暂无电驱动系统生产厂,现有产品项目的生产资源落实是摆在赵慧超面前的重大挑战,他借鉴了国际知名OEM宝马、丰田类似的方式实现产业化,他创新地提出了自主设计及开发委托供应商生产相结合的方式,保证生产资源的落实。

  整车规划需求时间紧,对电驱动系统产品需求极为迫切,他和他的团队基于对一汽的忠诚、对自主研发的使命感、对外界质疑一汽新能源研发实力的不服输,他经过周密分析,压缩计划,向集团立下了“军令状”,坚决保证按时间节点完成开发。21个月的开发周期较常规45个月的开发周期缩短一半以上,不能仅仅依靠“军令状”,还必须打破常规,创新方法。他创新地提出功能样机取代A样机,A样阶段直接开模,利用仿真手段简化试验步骤缩短时间。A样阶段即开始生准,及时预判并解决潜在风险等方式解决了进度问题。团队成员众志成城、攻坚克难,通过多任务并行、提前预判、提前实施、实时监控风险、全力协调各部门支持、以可控为前提实施创新等方式缩短开发周期,完成了一项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多年的工作,他早已把创新当做是一项平常的工作,他参照汽车及动力总成开发特性,建立了区别于国内传统电机行业的完整的产品开发体系、流程、规范、标准、开发工具链;并完成19套高水平、高精度的电机系统试验台建设,测试能力国内绝对领先。

  铸造电驱动系统研发“铁军”

  赵慧超深知想要打造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技术研发团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繁忙的研发工作期间,他也没有忘记培养团队成员,达到项目和成员互相成就,共同成长的目的。

  在员工培养方面,赵慧超经常组织各专业工程师开展大讨论,各专业工程师要将自己领域的知识经验分享给大家,同时也要汲取其他专业的经验。赵慧超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要把自己的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要打造成能够独当一面的“全能战士”,只有这样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各工程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快速响应,了解对方需求,做到凡事想到下一步,只有这样,快出产品,出好产品。

  在项目工作方面,他推行项目看板制,把各产品和科研项目的年度重要工作、主要节点、交付物按开发流程要求以周为单位列出并实现目视化。制定了所一级的工作循环机制,每周一对各项目进行整体回顾。对重点项目,坚持每周进行一次以上的项目会,帮助梳理项目重点及工作优先级,预判下一步风险,帮助项目成员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保证了各项目高质量保进度顺利实施。

  赵慧超通过多年来的呕心沥血,将团队打造成一支快速响应保证节点的军队,一所互相学习不断进步的学校,一个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家庭。一汽电驱动业务也得到国内电机行业和集团相关部门的广泛认可;各业务骨干行业地位显著提升,自豪感提升,凝聚力空前。他为一汽从零开始搭建完成67人的电驱动系统研发团队,在国内专业最全、研究最深、产品竞争力最强,有很强的行业影响力。

  建言献策助推行业发展

  新能源汽车事业方兴未艾,赵慧超深知这样的一个新兴的行业,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因此,他凭借丰富的开发经验推动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行业标准制定:他重点对标准的起草持续跟踪并与相关专业充分讨论反馈意见,在做好标准的同时增加一汽在行业上的影响力。其中,在48V项目研发过程中,遇到了无国家标准参考,各供应商采标不统一,影响产品开发的问题,他主导起草48V电机系统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并给电动汽车分标委提交了立项建议书,该工作也得到了部门和同行的认可。他还执笔撰写了《中国制造2025》中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电驱动部分的技术指标、发展路径、评价准则;

  行业交流促进:他积极参与行业技术交流并进行专题报告,开展行业信息交流,对标、引进前沿技术。多次参加行业峰会,完成专利60项,主要发表论文IEEE、FISITA等会议7篇,提升一汽行业地位;

  行业影响力提升:他承担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同时,担任国家IGBT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联盟理事,主导中国车用电驱动系统最关键的IGBT半导体模块的技术方向,并在如何面向国外进行产业竞争方面为联盟及国家部委出谋划策。此外,还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及行业电机制标委员单位,主导三项行业级电机系统标准制定。

  赵慧超在新能源事业已工作数十年,在这个每天都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的行业,处处充满着挑战,他和他的团队在创新的路上一往无前,一定会为一汽新能源车打造属于自己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