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临汾: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四十年“天空”的变迁

2018年10月22日 黄河新闻网

  文/李立平

  我出生在70年代初的农村,是当时的贫困山区,住的是土坯窑洞,向往将来过上一种吃饱穿暖的幸福生活,但在那时就是一种奢望。儿时的记忆依稀,家里能吃顿饱饭也是不容易的事了,来客人的时候吃顿白面条就是很稀罕的美味佳肴。记忆中,朋友之间没有互相请吃饭的,因为那个时候,百姓家常每天有两顿稀饭吃饱就离温饱接近了,平时生活的粮食都不够吃。就在那个时候,我的姐妹因家境贫寒,连高中未读完就相继退学了,家里为了供我继续读书,省吃俭用,我心里一直感到愧疚。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我正在读小学,坐在学校教室里,头脑似乎难以平静,仿佛恍惚的记忆犹记得小学老师的一句话:“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响,神州大地会日新月异。”这句话深深埋在心里。虽然那时,还不知天空如何变化,在那段时间,偶尔抬头瞭望,看看天,天空似乎真正换成新的了。

  我上小学时,家庭依然贫穷,每天放学后背个小书包跟随母亲去山地除草,看到别的同学放学玩耍不用去地头劳动,羡慕的不得了。那是一块自留地,头顶只有簸萁大的一块天。我一边劳动一边看书,默记数学公式,在地头造句写日记,利用田园时光完成放学作业。那时天空似乎在一点点放大。1982年,刚刚12岁的我顺利考入初中,被乡镇一所中学录取,那时心里不知有多兴奋,彻夜难眠。

  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我由小学升入中学,十年寒窗,经过努力,终于在1988年如愿考取一所中等专业学校,离开农村乡镇学校,来到城市所在地的中专学校,当时的中专国家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父母每月都会寄来基本生活费和有限的零花钱,我感到幸福生活来了。外面的城市似乎更大了,幸福的日子就像明亮的天空变得亮堂了,一下子感觉就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记得进校不久,我的体重、身高马上增加很多。那时我已18周岁,正是改革开放十年后的岁月,中国城乡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在休息天帮家里种责任田,乡场上一天比一天热闹,不断冒出来的“万元户”轮番亮相。一个邻居家孩子家长半年前还穿着补疤衣服求我家借点学费钱,再见面却已穿上呢子大衣。露天电影里有了爱情,甚至突然有了接吻,惊得长辈们不敢抬头,除了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人们日常衣食住行已一天天好转,一步步迈进了小康美好岁月,幸福生活指日可待。

  1988到2008年,这期间也是我人生的青壮年成长期。1991年中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娘子关发电厂工作,一到单位就分到一间12平米左右的公寓住房,和另一位刚毕业的同事两人一起居住,没有厨房、卫生间,但是觉得好满足,好幸福啊!当月就领到了一份固定工资,我把第一个月的钱,全部给父母、姐妹买了生活用品、衣服及礼物,以表达对全家人的一份感恩。单位工作几年,我便有了自己的家庭,全家人更加开心了,那时真的体会到温馨幸福的来临,是改革的硕果让我如愿以偿。那个难忘的岁月里,我每天亲历着那方热土的变化,盼望多年的太旧高速终于成功通车,拔地而起的一片新城区展放在眼前,一个个甩掉贫穷帽子后露出鲜活而生动的脸,一座座现代化工厂生产线运转的节奏,一辆辆收割稻子饱满灌浆的的声音,一个个民营乡镇企业的诞生和农副产品的市场活跃。

  90年代后,我们日常家庭生活越来越好,家里先后添置了各类家电用品,计算机也已进入我们的生活,各类家电用品应有尽有,生活现代化多彩多姿。 2008到2018年,随着改革深化的步伐加快,生活品质继续升级。2010年,我因工作需要调入临汾,离开山区来到城市。没有背井离乡的陌生,反倒是决定城市生活越来越感性。干涸的汾河滩一点点丰满起来,新建的开发区甚至有几分媚态,能在一天一个样的城市工作生活,今天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高速、高铁、机场,多种出行方式任意选择,以前盘山公路已经不再为难。每天新的生活都让我兴奋不已,眼前的世界更大了,感觉天地永远没有边界。我不敢懈怠,四十年春风化雨,工作和生活的快节奏让我拥有了自己的家用轿车,时而奔跑在城乡之间,不敢轻慢。汾河谷地的天空一望无垠,日新月异的感觉让我无法言表,山清水秀,天和日丽,美好幸福的时光围绕着我们,美丽的家园、强大的祖国紧密相连,今天的生活真的比蜜甜。

  四十年改革开放谱写光辉发展里程,四十年的春秋岁月伴随我一同走过,是一双巨手把我从一个小山村带出来,我需要那块簸萁大的天空,来为我40年做一个起点标志,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正踏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在新时代伟大的新征程里,乘着改革开放的快车道向更远处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