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两班生产 迎接生产新高潮
在全面完成三年整顿的基础上,为迎接生产新高潮的到来,从1965年2月25日起,总装配、底盘、发动机、冲压车间的各大总成装配线开始组织两班生产。这也是全厂从一班生产到两班生产的开始。
六万辆扩散工程
六万辆扩散工程,是一汽开工以来的第一次全面技术改造。1965年2月4日,一汽上报规划方案,2月28日一机部向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同志上报关于长春汽车厂扩大生产能力的报告,4月8日国家计委批准了这个报告。六万辆扩散工程的要求是充分利用一汽与长春汽车分公司所属企业的潜力,通过扩散改造填平补齐,在二、三年内达到六万辆年产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解放”汽车的更新换代,总投资为7000万元。
开展六万辆立功运动
国家计委和一机部批准一汽的六万辆技术改造方案,极大地鼓舞着一汽的广大职工,立即在全厂范围内掀起了为实现年产六万辆立功竞赛的群众性热潮。
六万辆扩散项目
六万辆技术改造的做法是“扩散”,即把一汽大院里生产的标准件、转向机、传动轴、车轮、中小冲压件、发动机三泵、钢板弹簧等占整车劳动量20%的900多种零部件的设备迁移出去,利用当时办汽车“托拉斯”时兼并来的零配件厂和地方可利用的空闲厂房,组织专业化协作生产,以便将腾出来的面积,进行填平补齐。
扩散搬迁的主要项目有:利用长春市宋家洼子原石油机械厂的空闲厂房成立机修厂与车轮厂;利用吉林第二监狱的高大厂房成立标准件厂;利用辽阳弹簧厂搬迁钢板弹簧设备;利用辽源汽车配件厂生产发动机三泵。这些搬迁项目在两年内基本完成。
三十二项技术革新
在六万辆技术改造中,采用了大量的新工艺、新装备,号称三十二项新技术。1965年实现技术革新三千多项,其中重点项目有:铸造厂的热芯盒和薄壳制芯;锻造厂的薄壁高效旋转加热炉;车身厂的二氧化碳保护气体焊接和1000吨、1250吨压床上的机械化上下料装置;热处理车间的自动钟型镀锌机;车箱厂的木材快速干燥和18工位的木工压钉机;越野车厂的动平衡机;机械加工方面的高速切削、高速磨削、花键冷挤压,以及静电喷漆、粉末冶金、精密铸造、自动测量、塑料模具、精密备件等。许多大跃进以来搞成的技术革新在六万辆工程中也都得到了实际应用。
第一汽车制造厂更名为长春汽车分公司
1965年5月7日,中央批准赵学义、刘守华分别担任长春汽车分公司党委书记和经理职务,分别免去其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职务。5月11日长春汽车分公司发出通知,对外不再用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名称。随着一汽名称的更改,对一汽原有的车间、分厂,改名为13个工厂,即:长春轿车厂、长春越野车厂、长春汽车底盘厂、长春汽车发动机厂、长春汽车车身厂、长春汽车车轮厂、长春汽车车箱厂、长春汽车铸造厂、长春汽车锻造厂、长春汽车动力厂、长春汽车附件厂、长春汽车工具厂、长春汽车设备修造厂。总装配、热处理两车间名称不变。同时,原长春工具厂改名为长春汽车随车工具厂、辽源汽车配件厂改名为辽源汽车制泵厂、营口汽车配件厂改名为营口轴瓦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