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 洋
在解放动力总成事业部长春工厂基地差减壳车间,提起王晓刚的名字,工友们都会伸出大拇指,称赞他的设备调整技术。作为一名高级技师,他坚韧的眼神背后隐藏着对生产细节严谨的洞察力和坚不可摧的决心。
王晓刚所在的车间负责加工解放车桥的核心产品——桥壳,生产线年产40多万只桥壳实在是一项大工程。
一个晴朗的下午,工作车间里机器轰鸣,十几个品种转换正在车间的生产线上进行,使得操作变得极其复杂。
王晓刚手持工况表,正和一名操作员确认数据。“如果有一个自动识别系统就好了。”操作员说道。
操作员说罢回过头继续手中的工作,可这句话却让王晓刚愣住了,他开始低头思索。
他看到了实现这个想法的可能性,“确实可以通过一个自动系统来避免误调、遗忘等人为错误。不仅仅是编写宏程序,我们还需要引入传感器监测、视觉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加工品种自动识别并自动选择加工程序。”
于是,王晓刚开始行动,研究数控机床宏程序的逻辑判断以及自动量仪检测程序,期望通过检测的数据与零件品种的标准值自动比对,实现加工品种自动识别。机床按照预设程序自动行动,一旦超出设定的数据范围,机器便会自动报警,引发注意,避免了由于人为判断导致的错误。
在经历了几个月的艰苦开发后,这个“品种防错”系统终于在车间投入使用,废品率也显著降低。
王晓刚的项目成果得到了公司技术部门的认可,并在“全国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与技术创新”项目评审会上被授予全国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与技术创新一等奖。
项目的成功激起了王晓刚创新和改善的热情。他的“机加线在机床内自动清理铁屑技术”通过了“第25届全国发明展览会”的项目成果评审会专家鉴定,并被授予“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这个项目实现了在机床内工件、夹具、设备4S铁屑清理全过程自动完成,确保了全过程安全无风险、员工轻松作业,同时上线了夹具定位可靠性在线检测与防错技术应用,打破了机床、刀具只能加工切削的局限性,攻克了拾屑装置与加工中心刀具有效结合的关键技术,彻底解决了机械加工生产线铁屑清理的痛点问题。目前,该项目技术处于国内汽车行业先进水平。
接踵而来的荣誉与其说是对王晓刚过去努力的认可,不如说是对他未来的鞭策。王晓刚并未因此而止步,反而更坚定了前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