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团

新闻中心

品牌与产品

销售与服务

社会责任

党的建设

技术与研发

车友俱乐部

文章详情
全国劳动模范赵达:以创新之匙破解“智造”密码
  •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2日
  • 来源:红旗制造中心
  • 分享
  • 2025年05月12日
  • 红旗制造中心
  • 分享

  民族汽车品牌的发展,让中国汽车产业的成长有了更加具象化的体现,同时为广大汽车产业工人搭建了展示风采的舞台。

  2018—2025年,中国一汽旗下民族汽车品牌 “红旗” 实现了令人瞩目的飞跃,年销量从3万辆一路攀升至40万辆,连续七年正增长,每一次数字的跳动都写满了无数人的奋斗与坚守。这七年,一位“95 后”年轻人的成长轨迹与“红旗”的发展紧密交织。

  21岁踏入工厂大门,24岁创立“青年创新工作室”,25岁成为工段长并站上大学讲台,27岁荣获 “全国技术能手” 称号,28岁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短短七年,他从一名普通技工华丽转身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弄潮儿,以创新之匙破解“智造”密码,在时代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他,就是中国一汽红旗制造中心长青厂区涂装车间装备维修段长赵达。

  填补行业空白的技术能手

  2019年,为满足红旗品牌日益增长的订单需求,中国一汽红旗工厂涂装车间开启大规模改造扩建。彼时,刚入厂不到两年的赵达,像一匹初生牛犊,主动请缨担任涂装设备现场负责人。这一选择,开启了他与技术难题“死磕”的精彩篇章。

  2020年初,14台从国外进口的涂装机器人频繁出现弹夹脱落问题,这不仅会导致弹夹损坏、车身报废,更严重影响生产效率。而棘手的是,这是国内首次应用CBS弹夹机器人,毫无技术经验可借鉴,国外设备厂家还设置了重重技术封锁,维修费用高昂,备件只换不修,维修过程全程保密,且国外专家最快半个月才能到现场。当时,红旗汽车年销量刚刚迈上年产销10万辆大关,市场热度节节攀升,生产线根本等不起。

  面对困境,赵达没有丝毫退缩。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资料堆,查阅、翻译500页厚的英文操作说明。在车间里,他反复拆解机器人、重新绘制图纸,深入分析机械原理,试图从控制原理中寻找突破口。

  车间内高温高湿,每次进入机器人工作区,不到十分钟,汗水就会浸透他厚重的连体服,眼镜托也因汗水打滑。但这些困难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在机器人工作区进进出出百余次,不断尝试、失败,再尝试。

  当他终于找到故障原因——冬季室外温度过低,压缩空气中的水分在设备中结露,导致弹夹与雾化器接触不良时,新的难题又摆在面前:无法改变的环境条件让攻关陷入停滞。

  一筹莫展的他在陪护爱人输液时,注意到运用真空原理的输液器,瞬间灵光乍现。他顾不上陪伴爱人,立刻返回车间投入实验。经过几个日夜的不懈努力,不断修改程序、测试,他成功发明真空弹夹吸附法,彻底攻克了这一“卡脖子”难题。

  外国专家看到他的方案后,纷纷竖起大拇指,他的方案还推广到国内其他使用CBS机器人的企业。

  这次经历,让他完成了从“职场小白”到“全国技术能手”的蜕变,也让他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此后,他持续深耕机器人领域,突破80余道技术壁垒,自主完成4种车型71台机器人调试项目,节省外委调试费用600余万元;还解决了机器人胶枪无法离线测试的世界性难题,提升维修效率80%,涂胶一次合格率达100%,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等诸多荣誉。

  推动智能制造的红旗工匠

  赵达深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固步自封意味着落后。他一边钻研设备原理,一边紧跟前沿技术。早在2019年前后,生成式AI技术尚未开源,他就开始研究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底层逻辑,并于2021年成功将其应用到设备维修中,开发出预测性维修项目。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中国民族汽车品牌的发展需要更多优秀人才。2020年,年仅24岁的赵达成立了中国一汽首批“青年创新工作室”。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团队里,赵达和成员们紧跟时代步伐,自学编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他们自主研发边缘中控系统、优化高功率设备SPC程序、创建AI节能模式,实现设备联网率100%,年节省能源费用近300万元;搭建“质量参数管理系统”,结合机器视觉技术,开发出车身质量状态在线高精度检测算法;创新20余种设备维护操作法,实现故障自动预修复、车间值守无人化、设备质量零缺陷,推动传统汽车制造向数智化转型,开启智能预测维修新时代。

  

赵达(中)和工作室伙伴们

  在赵达的带领下,工作室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21人,覆盖冲装、焊装、涂装、总装四大领域。这里成为了人才的摇篮,先后培养出10名高技能人才,申请国家专利21项,节创价值1300余万元,解决6项汽车制造行业性难题,荣获12项国家级荣誉、30 余项省部级荣誉。

  2021年,25岁的赵达又多了一个身份——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兼职教师。他站上讲台,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成果倾囊相授,讲授《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制造企业的实践及应用》《智能传感技术》等课程,累计600余学时,培养学生800余名。他还带领学生参加“互联网 +”大赛并荣获全国铜奖,为社会输送了一批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汽车行业的风云变幻,赵达目光坚定:“科技的进步无法阻挡,但是我们的应用和创新也会不断迭代!”他将继续带领身边的青年技工,在智能制造和数智转型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中国一汽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让中国民族汽车品牌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 编辑:史晓强
| 初审:史晓强
| 复审:刘淑梅
| 终审:李   想

联系我们 | 相关链接 | 网站声明 | 常见问题 | 留言板
吉ICP备17008829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7102000237号 ©2020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