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白帽子”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10日

  一汽的职工来自全国各地,口音南腔北调,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除了个别人是从国外回来的技术专家以外,谁也不知道怎样制造汽车。因此,学习就成为摆在一汽全体职工面前的头等大事。

  当时,代表国家具体领导一汽建设的一机部黄敬部长,把不懂工业的转业干部比喻为“白帽子”。当时厂里还流传一种说法:三年不能摘掉“白帽子”,就退回原来的单位。对摘“白帽子”的学习运动,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1952年7月设置了训练处,1953年12月更名为技术教育处,聘请苏联教育专家指导工作,厂里还抽调几十名从北京清华、上海交大等大学的毕业生担任教员,形成了文化教育从扫盲、小学、初中到高中,技术教育从中技校到业大的比较完整的教育系统。技术教育处内专门设立了一个领导干部业余进修班,1954年在绿园正式开学。

  当时领导干部都住在市内,大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上课学习,每天拂晓起床,早上六点半左右乘大客车来厂,七点准时上课,九点下课赶去上班,星期日就借用市内托儿所补习,或周日做实验。就这样,不论刮风下雨、下雪,天天上课学习,坚持了三年。通过这次领导干部进修班,使一批从党政军各条战线调来的处以上干部,摘掉了“白帽子”,逐步学会了过去不懂的东西。

  领导干部的勤奋刻苦学习带动了全厂职工的技术、业务、文化学习,使全厂各部门、各层次、各专业,从厂长到工人,从职工到家属都卷入到学习运动中来,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全员培训”。据1956年统计资料显示,当年职工人数为18719人,而参加各种短期技术、业务培训的职工共有32219人次;参加新工人培训班、技工晋级学习班、初级理论学习班、各种生产技术专题学习班的职工24180人次;参加业余文化学习的共有4300人,还不包括到委托外地工厂、学校培训的人员。

  当时,一汽全体职工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人们如饥似渴地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以至许多休息、睡觉的时间都用上了。冬天,最冷达到零下三十度,大风雪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大多职工还是坚持清晨早早去教育大楼上课,下课后又匆匆赶去上班。夏天,三伏酷暑,可大家还在灯下苦读。有些学习基础差的学员,听课笔记记不下来,还得借笔记带回家抄写。有些同志已经大学毕业,为了工作需要,扩大自己的业务领域,就刻苦学习第二门专业;很多同志过去在中学、大学里都是学的英语,而当时只有苏联的经验可以借鉴,要学习苏联的资料,还得攻下俄文。

  总之,当时全厂职工都渴望学习,学习成了第一需要。建设者们通过业余学习,不仅初步掌握了汽车制造的基础知识,还学会了亲自操作机床,甚至汽车驾驶,变外行为内行。

  (邹仕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