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头临时采暖供热工程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10日

    1954年,一汽经过一年多的土木建设,各大厂房都相继建成,窗户和门也都进行了封闭。按工艺要求,厂房的施工和机床水泥基础养生,必须保持室温在6℃以上,才能使质量不受影响,这就为冬季施工提出了采暖供热的课题。如果不能按要求采暖供热,一汽的全部建设工程将因冬季气温低而被迫停工半年,这样三年建厂出车将成为空话,将造成极大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

    一汽对于冬季采暖供热工程的研讨从三伏天的8月份就开始了,首先提出这一课题的是苏联动力专家组长基列夫,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火车头采暖供热的方案。

    这个工程在技术上要求极高,没有丝毫的返工时间,因为处理故障必须停气或停水,那样管道里的水几乎马上就会结成冰,把管道冻裂,造成全系统崩溃。其中最关键的技术问题是热源选择,是蒸汽锅炉,还是热水锅炉,由于生产厂房和生活间用途不同,重要程度也不同,所以热源也有所区别。最后决定,生产厂房采用火车头作为供汽锅炉。由于火车头的运行条件发生了改变,要创造新条件来适应,否则无法运行。

    其要害在烟囱的标高上做文章,所以火车头还没到位,就把其“高帽”做好了,初步估计要有30多米高,十几个火车头就要300多米。其钢板的重量是可观的,还有支撑它的支架数量也得考虑。

    第三个技术问题是火车头水箱的标高都不一样,必须在附近做个回水箱,设一个水泵往火车头水箱里注水,蒸汽供得多,需水量增加,反之减少。再加上循环中的损失也需补充水,这些量都是随时变化的,所以每个单位的火车头都配备有一名工人师傅,专门调节注水量。水注少了,有烧干锅炉的可能,水注多了发生水箱溢水,这两个极端后果都可怕。所以要经常调整其阀门,使其供需消耗平衡。

    在采暖期间底盘厂还发生了一起事故。那天深夜两点钟,由于供水调整师傅技术不熟练,导致生活间地下室木地板全被水泡了,室内全是蒸汽,水箱调整工临时取暖用的焦炭炉子被水冲灭了,所产生的一氧化碳气呛得人张不开嘴,如滞留时间一长,会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采用火车头向车间供气方案确定后,一汽领导马上到各分厂现场确定火车头的具体坐标位置。当日就布置厂运输处铁路车间组织铺设专用铁轨,同时将申请借用10台蒸汽火车头(包括三班运行的师傅,时间需半年)的报告送至中央。

    各分厂也都自觉地组织与火车头连接管路的施工。争取先调试、先送气、先受益。全厂所有参加临时采暖工作的员工,都自觉地形成一个整体,为采暖工作克服一切困难,共同完成这项艰巨任务。总厂副厂长罗红、动力处处长李代胜负责这项工作,二人都曾是长征老干部,经常深入现场视察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不因采暖工作影响三年建厂出车的总进度。

    每年4月15日是东北地区法定的采暖结束的日子,火车头准时停火,声长笛鸣过宣告漫长的临时采暖工程圆满胜利完成。为一汽三年建厂、三年出车,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一汽的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孙振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