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汽故事:斗严寒 战暴雨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10日

    1953年7月15日奠基典礼大会以后,按照苏联当时已经提供的五个场房的技术资料,木工场、辅助工场、有色修铸工场、锻工场等厂房先后投入了土建施工,最后投入的是热电站主体厂房的土建施工,那已经是12月16日。

    按照当时东北地区的常规,冬季是不施工的,称之为“猫冬”。但是为了三年建成汽车厂,一汽的建设者们在方圆几十里冰封雪飘的工地上,住在四面透风的临时工棚里,克服了重重困难,打响了冬季施工第一炮。三九天刺骨的寒风,爬上三十多米的高空,绑扎钢筋,浇灌混凝土。

    为了工作方便,工人们不得不脱去棉手套,手一接触钢筋,有时就会粘去一层皮。手指头冻得裂了大口子,他们就用胶布缠起来,咬咬牙,继续干起来。庞大的吊车冻得不能发动,吊车司机就半夜起来,用炭火烤吊车。结冰的道路太滑,司机们就用草垫子铺路,让吊车在冰道上畅通无阻。

    土方工人刨冻土,冻土层太硬,一镐下去一个白点,他们就想办法先把地层掏空,运用“落锤松土法”,把大块犹如小丘一般的冻土挖出来,然后用拖拉机运往远处。为了测量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测量工作不仅要一个小时一次爬上挂满冰块的30米高的柱子上,还要马上钻进热达40度的模板里面。就这样,和冰雪奋战了一个冬天,提前完成了施工的任务。

    1954年,一汽建设进入了全面土建施工高潮,却又遇到了长春地区的多雨季节,6、7、8三个月,每月平均降雨13~16天,如果把雨后停工的日数加在一起,仅雨季就有两个月不能施工。于是,坚持雨季施工,又成了关系到三年建厂速度的关键问题。

    施工队伍打破雨天停工的老习惯。全厂最艰巨、最复杂的铸工场的土方工程就是在雨季中挖出来的。共产党员刘万桂和刘学斌,坚持在雨天挖深坑,创造了每天挖土14立方米的惊人纪录,被称为“土方大王”。砌砖工人也打破了雨天不能砌砖的框框,顶着大雨露天作业,宁肯自己挨浇,也要把雨衣、雨布脱下来,盖在砖墙上,防止暴雨把灰浆冲掉。三个月,雨天就有44天,但却完成了计划任务的105%。(山雨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