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建厂选址大揭秘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10日

  一汽厂址的选定,着实费了些周折。

  根据毛泽东和斯大林签订的条约,1950年12月2日,由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委派的工厂设计专家小组总设计师沃洛涅茨基、设计师基涅谢夫抵达北京,并带来了苏联援助中国建设汽车厂的协议。

  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的建设目标是建设年产3万辆吉斯150型4吨载货汽车的完整汽车厂。另外,新建一个能容纳四、五万人居住的生活区,其中包括相应的学校、医院等设施。在当时,这样规模和技术水平,堪称亚洲第一。

  苏联专家计划在三个月内了解中国汽车工业情况、选定厂址、收集设计资料、拟定任务书、完成厂址初步测量与工程地质勘探。根据苏联专家提出的方案,筹备组组织力量,调查勘测和收集进行工厂设计所需要的全部技术资料。其中包括: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质、水文、交通运输、资源、动力、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工业和农业基础、生产及基建材料来源等。

当时的长春孟家站外景

  建设一座汽车厂,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件大事,中央对厂址的选择也尤为重视。当时,旧中国留下来的工业起点比较低,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区域,工业布局很不合理,因此,一汽的选址​则更倾向在内地。重工业部派工作组赴北京、石家庄、太原、太谷、平遥、祁县、西安、宝鸡、湘潭、株洲等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勘测。结果是,平遥地面水位过高;石家庄和湘潭工业条件欠缺;西安建存在电力、木材、运输等问题;只有北京可供选择。

一汽未建厂前旧址

  1950年12月28日,政务院财委计划局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重工业部工作组的汇报,认为在北京、沈阳、武汉、包头四地区选择厂址较为适合。为此,他们还在北京西衙门口地区进行了检测,但在最后还是因为钢材供应的问题否定了。

  1951年1月3日,经过综合考虑,周恩来总理批示吉斯制造厂(指一汽)设于东北长春附近。”1月18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由陈云主任主持,听取重工业部关于建设汽车厂的汇报。根据当时的战略考虑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陈云决定:厂址定在东北,在四平至长春之间选择。

  会后,重工业部派胡亮等三人到四平至长春选择厂址。经过对四平、公主岭、长春三个城市的人口、城市规模、供电能力、交通条件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调查分析,最后将长春市孟家电车站铁路以北作为第一个厂址选择对象。该地区的优点是接近城市,地形开阔,大部分土地为公有,有尚可利用的铁路、车站和敌伪遗留下的房屋。用水、用电及交通运输方便,对建厂较为便利、节省。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拥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而长春地处东北三省中心,京哈铁路紧临厂区,将汽车制造厂设于长春,既便于建厂时大量苏联设备的输入,也便于投产后就近利用东北的钢铁、煤炭、木材、水电资源。

  1951年3月19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汽车制造厂定在长春孟家屯车站对面、铁路以北地区兴建。

  至此,一汽厂址的选择才算最终落定。而如今看来,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良好的运输以及区位优势,确实为工厂的顺利建成投产和后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邹仕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