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12日,第一辆红旗三排座高级轿车试制成功,9月19日,样车被送往北京。此后不久,一汽决定在1966年“五一”节前,生产20辆红旗三排座高级轿车送到北京,供中央领导乘用。
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个月的时间用来完善试制车型并生产20辆新车,还是很大的难题。第一道难关就是产品的设计图纸和生产准备工作。试制第一辆样车只有部分不完整的图纸和工装可供参考,如果按照生产样车的节奏来生产,时间上肯定不允许。
装配20辆红旗770
10月4日,一汽召开了全厂动员大会。会后,整个轿车厂沸腾了起来,处处呈现出一片火热的战斗景象。
车身设计组的人员趴在冰冷的图板上夜以继日地工作,两个月的时间里拿出了一千多张图纸。工装设计组的人员和一线员工一起,很快制造出几百套工装。液压变速箱的制造是20辆车的拦路虎,也在大家的努力协同配合下,攻下了质量关。
临时搬迁在教育大楼食堂里工作的车身覆盖小组,用手锤加扁铲,钢板加型钢,利用“乌尼莫克”万能车上的空压机(因没有压缩空气)带动几个风动砂轮,仅用十七天时间,硬是完成了前、后翼子钣和前、后盖的八大覆盖件的胎具,在1966年2月末顺利完成了20辆车身生产任务。
1966年3月,距离往北京发车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整车装配开始了。在“一切为了总装”的口号下,全车间总动员。人称“小老虎”的内饰钳工、团支部书记姜乃泉,在抢先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又帮助协作科做出了压制模,解决了门手柄橡胶件。在外协件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工人师傅历金元刻制了前后侧标的装饰件。新车的电器装置多,线路复杂,设计师金新生和电工师傅沈阿兴、张祥云等一起,做到了线路色标明确,排列整齐,没有差错。
由于时间紧迫,每辆车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各种性能的调整和一千公里走合技术指标。调整小组组长把班内技术过硬的人员组成了5个包车组,每组调配四辆车。为了拼抢时间,在前、后风挡玻璃还没到货的情况下,大家在夜里穿上棉大衣,戴上棉帽子,开始了调试工作,为整车提前下线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生产过程中,一汽严格把控质量,连续攻下了一个又一个质量关。计划调度和协作产品人员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了几十个总成、5900多种零件的准备问题。整车试验人员为了取得暖风系统的数据,在最严寒的深夜,把车开到野外,反复打开车窗,一次又一次,一个夜晚又一个夜晚测量数据,最终使得暖风系统性能达到了较高水平。
1966年4月20日,轿车厂职工经过5个月的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提前10天完成了20辆红旗三排座高级轿车的制造任务,4月21日,新车全部发往北京。
当20辆新车到达北京永定门车站时,早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同志等候等候在那里。20辆红旗三排座高级轿车由永定门车站沿东西长安街行驶,两侧行人留步观望、举手致意,每位送车同志的心中都涌动着自豪。这批车到达北京后,很快分给了中央领导同志乘用。(孙振扬 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