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2
全面整顿企业
从1962年初开始,在郭力厂长的直接主持下,按照《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精神,在1961年初步整顿的基础上,制定了企业全面整顿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全面整顿。第一阶段,以产品图纸、工艺文件、设备工装、质量检验为重点的技术基础整顿,建立起确保稳定生产的技术物质保证,从1962年开始到1963年下半年完成;第二阶段,从1963年开始,以定额、原始记录、内部价格、核算体制为重点的经济管理基础整顿,建立起优质、高产、均衡、安全、低耗的生产经营秩序。每项管理业务整顿,都规定了验收标准,做到完成一项,验收一项,确保企业整顿质量。
企业整顿十项重点内容
1、搞好定员、定岗,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2、清查产品图纸和各种工艺技术文件,做到实物与图纸和文件要求相符;
3、重点检修带病运行的关键设备,使一类设备达到70%,消灭三类设备;
4、查清工艺装备状况,重点解决带病运行的工装模具;
5、用1—2年时间,扭转厂房、建筑物严重失修状况;
6、强化质量检验管理,实行检验人员的集中领导;
7、整顿材料供应和协作关系;
8、逐步组织有节奏的均衡生产;
9、建立健全经济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
10、以“红旗”轿车和越野车阵地为重点,查定生产能力,进行填平补齐。
周恩来总理来厂视察
1962年6月16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来厂,先后视察了铸造、发动机、冲压、总装配等分厂和车间,看了越野车、“红旗”轿车等产品,与不少职工进行了亲切交谈,视察后作了重要指示。
周总理说:“你们除了组织汽车生产外,还有两个任务,一个叫支援农业,一个叫支援国防……”对越野车生产、支援拖拉机厂、援外工作和社会服务行业等都作了具体指示。
支援拖拉机厂
1962年6月20日,厂长郭力、副厂长孟少农、党委副书记方劼率领各有关职能处处长18人赴沈阳拖拉机厂考察,于6月25日成立了以孟少农为组长的支援沈阳拖拉机厂技术领导小组,先后派出了工具、齿轮、铸造、锻冶、工厂设计、产品质量检验等专业小组赴沈阳拖拉机厂研究有关支援问题。并于8月6日向一机部与农机部上报了《关于支援沈阳、长春两拖拉机厂组织拖拉机生产的初步意见》,积极支援两厂工作。
加快越野车生产
周总理对一汽越野车生产十分重视,指示“越野车的设计必须快一点搞出来,按1000辆、2000辆、3000辆拟方案,方案搞出来,我们好到北京讨论。这是一项重要任务,叫做备战生产,支援国防。”为此,一汽越野车项目的报批工作快速进行:1962年7月27日,编制上报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年产CA-30型越野车3000辆的建设方案》,同年9月27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一汽上报的方案,规定生产纲领为年产三轴越野车3000辆,外加20%的备件,投资控制在1200万元以内,建设进度争取在1963年建成,1964年收尾。
做好援外工作
一汽援古任务是建设古巴汽车配件联合公司4个汽车配件厂中的活塞环和减震器厂两个主导厂,以及4个项目共同使用的工具、机修及公用动力设施。1962年4月19日成立援古办公室,同年7月14日完成联合企业的总体计划,1964年11月完成设计和设备分交。一汽的援朝任务是设计一个年产33万个气门嘴和200万个气门芯的车间和提供工艺和动力设备82台、工装408种。
2023-04-19 > 查看更多 -
1961
开展设备大清理、大检查、大抢修活动
为医治大跃进时期设备失修的严重问题,1961年大年初一开始,就开展了以质量整风为中心的设备大清理、大检查、大抢修的群众运动,共清理查出设备缺陷2124台项,本着边检查边解决的精神,1月份共修复设备重大缺陷17项,一般缺陷843项。
停产8个月
由于材料、协作产品供应困难,1961年初开始全厂就被迫全面停产,直到8月24日才恢复生产。从此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
第三次党代会
1961年4月20日至23日,召开厂第三次党代会。这次会议认真总结了大跃进时期由于急于求成、忽视科学管理的教训。在领导作风、执行政策上,对生产发展中经常出现的矛盾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在数量和质量关系上,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数量;在巩固和发展的关系上,要把巩固原有生产阵地作为发展品种、能力的前提和条件;在前后方关系上,要舍得在辅助生产、设备工装维修、工艺试验等技术后方花本钱下力量;在专群管理的关系上,注重在专业管理的指导下搞好群众管理。这次会议,对统一思想,搞好企业整顿,起到了重要作用。
“红旗”的传奇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见毛主席,住钓鱼台,坐红旗车”是来华访问贵宾的愿望,这三个愿望也成为我国当时接待外宾的最高礼遇。1961年6月,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苏加诺在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乘红旗敞篷车通过天安门广场。
1961年7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主席在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乘红旗敞篷车通过天安门广场。红旗轿车给国人带来了自豪和荣耀,给访华贵宾带来了惊喜,成为国家尊严和荣誉的象征。
热电站的烧油工程
为缓解经济困难时期供煤不足的危机,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将一汽热电站4台锅炉从烧煤改为烧大庆的原油。改建工程量是修建4个容量为1000立方米的油罐,以及相应的装卸、输送、燃烧系统。厂为此成立了烧油工程指挥部,由动力分厂厂长江泽民任总指挥,厂生产主任张观负责有关施工中的协调工作,基建处副处长曹新负责土建施工。烧油工程从1961年9月6日开始动工,11月通油试验,12月5日正式投入运行。
2023-04-18 > 查看更多 -
1960
八次生产大会战
从年初开始,一汽开展了八次生产大会战:1960年元月18日至23日,开展了“一月红到底,确保春节后开门红”的第一次大会战;2月2日至6日,开展了向“一新三化”进军,实现节后开门红的第二次大会战;3月3日至9日,开展了以实际行动向省群英会和“三八”妇女节献礼的第三次大会战;在4月18日开始的为期六天的大会战中,提出了“一条心、一股劲、一个样”的口号;在5月23日开始的五次大会战中突出了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大张旗鼓地推出超声波;6月20日开始的第六次大会战突出了节约原材料;7月23日,开始了以民兵组织形式的第七次大会战;9月25日起开展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第八次大会战。
学“毛著”工人讲师团
在1960年学“毛著”高潮时期,全厂已有18000多名职工参加了学习,学“毛著”教研组25个,工人讲师323名,工人辅导员826名,干部兼职辅导员200多名。
“班产250辆”扩建工程
按照一机部批准的“班产250辆”扩建任务书,一汽于1960年4月4日,在原东大门外举行了扩建工程开工典礼,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参建单位长建二公司及一汽职工1000多人参加了工程开工典礼。扩建工程的内容包括东大门外新建厂房工程和大院内扩建工程共44个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厂领导带头参加劳动,大家分秒必争,加快了工程进度。
2023-04-17 > 查看更多 -
1959
大干“红旗”高级轿车
从年初开始,掀起大干“红旗”轿车热潮,全厂组织了323个攻关突击队,攻克了一批生产关键和质量难题。以李刚为首的液压挺杆突击队,通过试用几十种不同材料,使最后制成的挺杆经受住了400小时的台架试验。劳动模范张国良试制成功液压珩磨机,解决了加工刹车总泵和分泵的难关。经质量攻关后,“红旗”轿车于1959年8月31日投入批量生产。
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视察一汽
1959年6月17日,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林枫副委员长来一汽,先后视察了总装配车间和“红旗”轿车阵地,离厂时在一号门前广场同全厂职工见了面。朱德委员长和董必武副主席还分别题了词。朱德委员长的题词是:“把群众运动和集中领导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革新技术,健全各种制度,发展我国制造业。”董必武副主席的题词是:“材料进,汽车出,百辆千辆日产落实,车产的多,人得着悦,耐用省油美观价跌,提高质量,跃进有节。”
“红旗”轿车接受毛主席检阅
“红旗”车队到京后,北京市有关领导于1959年9月27日送来行车牌照;9月29日,20辆“红旗”整齐排列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台阶两旁,给第一批试坐“红旗”的中央首长换车。1959年10月1日,两辆“红旗”检阅车载着阅兵总指挥和国防部长检阅了三军。6辆“红旗”列队进入游行队伍中接受了毛主席的检阅。
越野车开始小批量生产
在上年试制33辆越野车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和技术攻关,越野车开始了小批量生产,型号为CA-30。其中“CA”意为“中国一汽”;“3” 代表汽车是三桥驱动;“0”代表第一代车型。为了使外型与仿制苏联的“157”样车有所区别,采用了大揭盖式车头。由于当时没有越野车的专门阵地,是插入“解放”卡车生产线组织生产的,车头钣金采用了大量的手工操作。全年生产了221辆。
2023-04-14 > 查看更多 -
1958
毛主席视察汽车厂
1958年2月13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视察一汽,在劳动条件最艰苦的三线落砂组,毛主席看了落砂的全过程。在参观底盘车间和总装配车间的时候,毛主席同工人们亲切握手,勉励工人们要“好好干”。毛主席在总装配线观看了新下线的解放牌汽车。毛主席视察一汽,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热情和干劲,当天装车59辆,第一次突破了设计生产能力。
三次修订生产跃进目标
1958年年初,在反浪费、反保守的群众运动推动下,饶斌厂长代表党委作了3年生产大跃进规划的报告,五大目标的行动口号是:“今年多品种,明年干4万,三年收回本,成本减一半,五年增八倍,远景30万”;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在6月15日召开的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饶厂长代表党委提出了修订后的规划目标:“明年7万辆,5年15万,10年30万,15年60万,从单一品种变成多品种,国家要什么样车,就做什么样车,建立起完整的汽车工业基础,支援全国”;随着“班产250”运动的深入发展,在8月25日饶斌代表党委所作的“向班产250辆跃进”报告中,又把实现年产15万辆生产能力的时间从1963年跃进到1959年10月。三次修订规划目标不断推进了扩大产品品种,增长生产能力为内容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群众运动。
国产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试制成功
1958年5月12日,国产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在机修车间试制成功。该车为流线型车身,上部银灰色,下部紫红色,6座,装有冷热风,车灯是具有民族风格的宫灯,发动机罩前上方有一个小金龙装饰。“东风”的车牌原是拼音字,容易把它误认为外国车,到京后,把拼音字换成毛主席手写体的汉字。
毛主席说:“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东风牌小轿车送到北京后,停放在中南海怀仁堂旁,供参加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代表参观。1958年5月21日下午,毛主席来到小花园停车场参观,并同林伯渠一起乘车绕花园两圈,高兴地说:“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诞生
东风牌轿车试制出来以后,在“乘东风,展红旗,造出高级轿车去见毛主席”口号的鼓舞下,全厂立即掀起了大干“红旗”高级轿车的群众运动。时间短,任务重,大家打破常规,用“赶庙会”的方法,张榜招贤,“红旗”轿车2000多个零合件,不到几小时就被大家抢光。同志们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于1958年8月1日试制出第一辆“红旗” 高级轿车。
“红旗”轿车式样美观、典雅,内外装饰富有民族风格。最大功率200匹马力,最高车速为每小时185公里。
邓小平总书记来厂视察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杨尚昆、全国妇联主席蔡畅等领导到一汽视察。邓小平总书记对生产轿车很感兴趣,赞扬了“红旗”轿车。结合鞍钢“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的经验,邓小平总书记即席议论、切磋,概括成七个字,就是“两参、一改、三结合”,成为当时指导社会主义企业的一项重要方针。
2023-04-13 > 查看更多 -
1957
朱德视察一汽
1957年4月27日,朱德副主席到一汽视察。为了同全厂职工见面,朱德副主席在参观铸工、发动机、总装配等车间后,不顾疲劳,利用午休时间登上了中央大道用汽车搭成的讲台,兴奋地向大家说:“经过几年的努力,你们出了汽车,全国人民都很高兴,很感谢你们。现在全国正需要汽车,大家要努力增产节约。”
朱德赠送小轿车
朱德副主席视察一汽回京后,把捷克斯洛伐克送给他的SKD型小轿车送给一汽。当小轿车送到了设计处试制车间时,大家高兴地说:这是朱老总对一汽发展轿车送来的样本。
陈云视察一汽
1957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陈云视察一汽。他说,这个厂我们花钱多,要好好看看。在听取厂领导汇报后,他详细地观看了铸工、发动机、冲压、金属品等车间,询问了许多生产上的问题,还从头至尾看了汽车总装配过程。最后,到工程大楼看了新品种的试制情况。
彭真来一汽参观
195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陪同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来厂参观。他在向全厂职工讲话中提出:“你们第一个任务是出汽车,第二个任务是出人才,还有个任务是勤俭办企业,汽车要出得好又要省。”
打好大量生产的管理基础
1957年1月8日,饶斌在全厂职工大会部署全年工作中提出五项要求:1.建设好大量生产的正规秩序;2.熟练地掌握技术,独立地解决技术问题;3.建设好经济核算的基础;4.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建树勤俭办厂、联系群众、主动配合的工作作风;5.建立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
解放牌汽车国产化率达到100%
1957年6月5日至11月7日,一汽最大的设备3500吨压床安装完毕,成功地冲压出第一批左、右纵梁零件。从此,解放牌汽车上的所有零件都能自己制造,国产化率达到100%。
设计、试制解放牌改进型汽车
1957年9月20日,解放牌改进型载重汽车CA-11A的设计工作已完成,并开始试制,年内制成3辆样车。第二改进方案CA-10B汽车开始设计。
解放牌汽车获首批出口订单
1957年10月17日,在第二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约旦商人——约旦海外贸易公司董事长比塔先生向我厂订购了3辆解放牌汽车。比塔先生当场进行了试车,并满意地说:“这种汽车的性能和外观都很好。” 这是中国第一次向海外出口汽车。
提出设计试制新产品汽车
1957年11月22日,厂党委召开发展多品种生产动员大会, 提出“二五”计划期间要设计试制成功CA-157型越野车、小轿车等10多种新产品汽车,把单一品种的汽车厂改变为多品种的汽车生产厂。
最后一批赴苏实习生学成回国
一汽在建厂时期,曾先后派出9批从厂长到调整工各类专业配套齐全的518名实习生,到莫斯科李哈乔夫汽车厂实习。最后一批实习生李岚清等一行于1957年9月学成回国。
增产节约初见成效
通过增产节约运动,全面修订了工时与劳动、材料、辅料、工具、动能、资金、废品、费用等定额,精打细算、利废修旧、点滴节约的风气开始形成。基本上达到了一班生产50辆汽车的能力,超产500辆汽车,节约1000万元的目标。全年生产汽车7904辆,成本降低三分之一,实现利润3413万元。开工生产第一年就获得了好成绩。
2023-04-12 > 查看更多 -
1956
学习胡年荣首创精神
机修车间工人胡年荣,在承接的热处理车间设备安装急需的18根镍铬矽耐热钢管的加工任务中,刻苦钻研,改进了刀具,提高效率50倍,提前完成了原来需要8个多月才能完成的任务。1956年2月7日,厂党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厂职工学习胡年荣的首创精神。
一切为了提前出产汽车
为了保证1956年7月试装出汽车,大年初一开始,一汽开展了群众性“为提早生产汽车立功”运动,不断掀起零部件调试生产高潮。
▶3月26日,铸工车间炼出第一炉铁水;
▶4月3日,底盘车间进行了成批的流水试生产;
▶5月8日,锻工车间开始有节奏成批生产;
▶6月20日,发动机车间开始流水试生产;
▶6月30日,409项协作配套产品中404项试制合格,5项代用;
▶7月2日,冲压车间生产大零件的冲压工部开始调试生产;
▶7月9日,解放牌汽车的最后一个总成驾驶室试制成功。
“出汽车、出人才”的决定
1956年6月14日,吉林省委在听取了一汽的工作汇报后,作出了关于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质量优良的汽车和培养汽车建设人才的决定。
国产解放牌汽车诞生
1956年7月13日,祖国的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开下了总装配线。
国产解放牌汽车的诞生,标志着党中央下达的三年建厂任务已经胜利完成,标志着中国已经结束了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隆重集会庆祝完成建厂任务
1956年7月14日上午8时,在汽车工人俱乐部举行了庆祝三年完成建厂任务大会。
下午1时,12辆解放牌汽车载着一汽工程技术人员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以及有关领导干部,在绕厂一周后,驶向省、市领导机关报捷,职工和家属们夹道欢送。
隆重举行开工典礼
1956年10月15日,在1号门前的广场上,隆重举行了开工典礼大会。两万多名职工、家属代表和在厂的土建安装工人参加了大会。大会将序号为[000002]的解放牌汽车赠送给苏联人民。同时以一机部的名义分别给苏联经济联络总局、汽车工业部、汽车工业设计院、李哈乔夫汽车厂赠送了锦旗。
隆重举行感谢苏联专家大会
1956年10月17日下午,举行感谢苏联专家大会。一机部黄敬部长代表周恩来总理发给希格乔夫、库兹涅佐夫、卡切柯夫、费斯塔、郭斯捷夫等5位专家国务院感谢状,把一机部的奖状发给希格乔夫等37名专家。饶斌厂长把一汽的感谢信和开工纪念章发给全体苏联专家,并赠苏联专家组一面锦旗。
2023-04-11 > 查看更多 -
1955
大批技工来厂
为适应开工生产的需要,第一批400余名四级以上技工于1955年2月5日到厂。
设备安装调试全面展开
设备安装从1954年底开始,土建、管道和设备安装交叉作业。到1955年8月,先期开工建设的车间,进入设备调试期。
底盘车间齿轮工部是最早进入调试阶段的单位之一。在齿轮工艺组长李龙天的倡议下,车间开展了“百台次”无事故的劳动竞赛,即连续调整生产100台次,不出任何事故,不损坏一把刀具,废品不超过三个,率先调整出了合格的后桥齿轮。
学习贯彻《生产组织设计》
从1955年9月起,一汽开展了学习贯彻《生产组织设计》活动。斯大林汽车厂为一汽制定的《生产组织设计》分两部共26篇、62卷,译成中文大约有160多万字。
在当时的条件下,《生产组织设计》是先进的、科学的。在这以后的20多年里,它所规定的生产组织和工作方法仍然在一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通”任务基本完成
1955年10月,第一汽车制造厂“三通”(通电、通热、通气)任务基本完工,数以千计的设备运转起来。十大厂房和生活区实现分批送暖,保证了冬季生产、施工等工作的正常进行。
大流水描图作业法
由于技术资料来自苏联,生产准备工作的第一道工序就是翻译。据统计,由苏联提供的产品图纸和技术资料有5409张,工序卡和各种工艺技术资料138份735本,非标设备设计图纸4085套,工艺装备图纸16942套。描图和晒图工作一度成为全厂生产准备的“瓶子口”。
描图员于金铃带领小组成员创造了“大流水描图作业法”,改变了一人画一张图的传统描法,使描图效率比传统的方法提高了50%。于金铃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一汽和长春市的先进人物,1956年出席了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和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23-04-10 > 查看更多 -
1954
土建施工进入高潮
1954年上半年,摩托、车身、模型、铸工、整径等工场厂房和煤气站全面开工,厂区土建工程施工进入高潮。
建设者们面对风沙侵扰和雨季塌方等重重困难,特别是6、7、 8三个月,每月平均降雨13—16天。建设者们打破雨天停工的老习惯,夜以继日奋战,想方设法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了施工任务。
摘掉“白帽子”学习运动
为了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水平,掌握技术知识,领导干部业余进修班于1954年3月正式开学,三年的时间里,先后参加学习的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00多人。
通过这次领导干部进修班,使一批从党政军各条战线调来的处级以上干部,摘掉“白帽子”,逐步学会了过去不懂的东西。
火车头送热
下半年开始,一座座高大厂房拔地而起,土建工作逐步由室外转入了室内。
为了在20多万平方米封闭的厂房里开展更大规模的冬季施工,采取了用火车头取暖的措施。这一措施是苏联动力专家基列夫提出的。铁道部特地从全国各地调来8辆蒸汽火车头。工地重新设计了管道系统,对蒸汽机车进行了改装,使滚烫的蒸汽输送到施工现场,有力地保证了冬季施工的顺利完成。
2023-04-07 > 查看更多 -
1953
1950年,中苏商定由苏联帮助中国建设汽车制造厂,随后,建设汽车制造厂项目列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3年准备,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奠基,中国汽车工业从此扬帆启航。
毛泽东签发三年建厂指示
1953年6月初,党中央政治局讨论建设汽车厂问题,第一机械工业部汇报建设汽车厂的筹备情况。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志都发了言,一致支持一汽三年建成出车。会议之后,6月9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
苏联专家到厂
1953年6月14日,苏联土建施工专家波·伊·希格乔夫作为专家组长来到长春,指导汽车厂土建施工工程。在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苏联先后派来188名专家进行指导。
毛主席为一汽建厂奠基题词
1953年6月下旬,周恩来总理向毛泽东主席报告了汽车厂动工兴建的准备工作,毛主席听后非常高兴。应第一机械工业部的请求,毛主席在一张八开的宣纸上挥笔写下“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十一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掀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史辉煌的篇章。
一汽隆重举行奠基典礼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奠基典礼。奠基仪式上,李岚清等6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在礼乐和一片欢呼声中,将刻有毛主席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汉白玉基石安置在场地的中心广场上。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副书记、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林枫,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和厂长饶斌等挥锹铲土,培埋基石。
万余名建设者在一匹红绸上签名表示决心。汽车厂正式动工兴建了。
规模宏大的建设工程规划项目共106项,其中,工厂区工程共55项。分10个工区,其中有辅助、有色修铸、锻工、底盘等工场及热电站等。
厂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召开
1953年8月29日,厂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参会代表471人。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动员全厂职工为完成三季度任务而努力。
建筑五师开进一汽建设工地
开工典礼后,一汽大规模土建施工全面展开。
1953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第五师,从华东来到长春,成了一汽建厂的主力。这支队伍原是野战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并渡江南下,为新中国诞生立下赫赫战功。在工地上他们继续发扬光荣革命传统,不怕严寒酷暑,苦练技术,在三年建厂中完成了七十多万平方米的土建任务,为一汽建设立下新功。
首批实习生赴斯大林汽车厂实习
1953年9月15日,112176号合同在莫斯科签订,合同规定一汽将在1953年-1955年派出250名实习生赴苏联实习。1953年11月2日,第一批39名实习生启程赴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实习。
第一次冬季施工
12月的长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第一次冬季施工从1953年12月15日开始。
头顶雪天,脚踩冻土,建设者们爬上30多米高空绑扎钢筋,浇注混凝土,手冻得裂出了一条条大口子,他们用胶布缠起来,继续干。大吊车不能发动,吊车司机半夜爬起来,用炭火烤吊车,确保上班时吊装。结冰的道路太滑,大吊车不能走,职工们就用草垫子铺路,保证大吊车在冰滑路上畅通无阻。工人们脱去了棉衣,拿起钎子,抡起大镐,刨起层层冻土。他们硬是把大块大块的冻土从地层中掏出来,然后用拖车运出去。为了测量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测量工人们不仅要爬上挂满冰霜的30多米高的柱子,还要钻进40多度高温的模板里。在模板里闷得透不过气来,可一出来却满头白霜,全身衣服结成坚硬的冰板。就这样奋战了一个冬天,热电站、底盘、有色、辅助四座场房拔地而起,提前20天完成了施工任务,而且质量完全合格。
第一个冬季施工的胜利,为第二年更大规模的冬季施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23-04-06 > 查看更多